(资料图片)
国际在线报道(记者 吕冬):悬泉置是汉帝国统一设立在丝绸之路上的国家驿置机关之一,担负传递信息、接待官员、迎送使者的重大任务,是截至目前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上唯一现存也是最古老的官方邮驿机构。
悬泉置遗址位于敦煌与瓜州两市县交界处的祁连山支脉三危山北麓戈壁边缘。据敦煌博物馆宣教部主任荣红梅介绍,1987年全国第二次文物普查时,悬泉置遗址被发现,1990年至1992年,经国家文物局批复后开始对遗址进行发掘。历时三年的文物考古发掘中,初步探明整个遗址包括主体建筑、灰区、马厩及其附属建筑,总面积22500平方米,出土各类文物残留碎片70000余件,仅汉简就出土35000枚,上面写有字迹的汉简23000枚,已被简牍学家辨识出来的有19000枚,出土的简牍基本保存在甘肃省简牍博物馆。目前,悬泉置遗址因暂不具备参观游览条件,未对游客开放。悬泉置遗址保护开发项目展示中心已经开始建设,预计明年建成,建成后,过去主要面向学术考察团体开放的世界文化遗产点悬泉置遗址将迎接更多游客。
虽然整个悬泉置遗址面积有22500平方米,但考古发掘面积只有4675平方米,真正出土文物的区域主要集中在院落和院落西墙后边的灰堆区。悬泉置遗址出土简牍记载的文字信息量非常浩大,所记载的内容很多是史书上没有的,更多的是普通人和普通人的故事。
出土书信《元致子方书》是一名叫“元”的下级军吏写给他的朋友“子方”的一封信,信写在帛书上,是目前所知两汉地下出土物中保存最完整、字数最多的私人信件;出土册书《元康五年悬泉置过长罗侯费用簿》记录了汉宣帝元康五年长罗侯常惠出使乌孙时,悬泉置招待长罗侯部属384人的事项及费用;出土国宝级文物《四时月令》是迄今为止保存下来最古老的月令,其中50条条例,分属四季12个月,对如何伐木、狩猎、捕鱼以及建筑和水渠修建都做了详尽的规定,《四时月令》也被誉为中国目前保留下来最古老的一部“生态环境保护法”。
汉朝在河西设置边塞并派遣戍卒,对防御匈奴侵扰寇掠发挥了重要作用,保障了河西走廊生活、生产的安宁,维护了丝绸之路的畅通。从汉简中我们也了解到当时戍边戍卒们日常的琐事和生活的艰辛。除巡边外,砍柴也是他们每天必须做的。年关辞旧迎新,戍卒们要粉刷、清扫墙壁;迎接外来宾客,戍卒们要身着华服;大风天烽烟无法点燃时,戍卒们需要快马加鞭甚至跑步去传送消息;没有战事时,戍卒们也需要扬帆报平安。汉简中虽然有医方的记载,但也留下了戍卒年幼的儿子得了急病,在送医过程中不幸离世的悲伤故事。
此外,除汉简外,悬泉置遗址出土的400多片纸张中有10片写有字迹,这些都清晰证实了早在西汉,我国民间就已经有人在造纸,西汉已经将纸张用于文字书写和文化传播。汉简中大量关于悬泉置接待各国使者的记载表明,公元前60年于阗国王曾亲自率1074人的使节团途径悬泉置,这是已知的这个驿站接待过的规模最大的一批客人,也表明了悬泉置作为联接大汉与西域诸国的交通枢纽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作为丝绸之路上重要的驿站,悬泉置遗址中出土的大量丝绸、纸张、铁器等文物见证了丝绸之路上中西经贸交流的兴盛,勾勒出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多民族生活画卷,出土的大量简牍文书则生动地记载了当时人们活动的情况。千年之后,我们仍然能从汉简中记载的这些小人物的小故事中感受到扑面而来的生活气息。荣红梅说:“如果没有出土的简牍,我们如何确认悬泉置是西汉遗址?悬泉置遗址出土的简牍真实记载了2000年前丝绸之路的运营状况,也是证实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真实存在的依据。汉简的不可复制性和唯一性凸显了它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