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1日,欧盟统计局公布的初步数据显示,经季节调整后,今年二季度欧元区GDP环比增长0.3%,同比增长0.6%,欧盟GDP同比增长0.5%。
7月,欧元区通胀率降至5.3%,保持下行趋势。但是,剔除能源、食品和烟酒价格的欧元区7月核心通胀率为5.5%,与前值保持一致,表明核心通胀压力依然顽固。欧洲央行此前表示不排除继续加息的可能。
一季度欧元区GDP环比零增长,欧盟GDP环比增长0.2%。
(资料图片)
荷兰国际集团欧元区高级经济学家科莱恩称,在高通胀、全球需求疲软和欧元区等多个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紧缩等因素综合作用下,欧洲经济活动正陷入低迷,今后几个季度仍有明显下行风险。
整个7月,在沙特与俄罗斯减少供应,美国石油库存下降,国际油价7月显著上涨。纽约油价上涨15.80%,布伦特油价上涨14.23%。其中,纽约油价创下自2022年1月以来最大单月涨幅。
二季度法国和西班牙GDP分别环比增长0.5%和0.4%,瑞典、拉脱维亚、奥地利和意大利GDP环比萎缩。
重点说一下欧盟第一大经济体德国,二季度GDP环比零增长,7月份,德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录得38.8%,再次刷新了底线。
PMI<50%,就意味着制造业处于收缩状态;PMI<40%,则可以肯定制造业陷入严重衰退期了。德国自从统计PMI纪录以来,只有两个时间,制造业PMI是小于40%的,分别是2009年(雷曼金融危机期间)和2020年(疫情暴发期间)。
俄乌冲突对欧洲的影响太大了,德国离开了俄罗斯的廉价能源,制造业已经回不去了。德国现任领导人做出了与俄罗斯能源脱钩的决定,导致其国内工业企业购买的能源不仅价格高,而且还不稳定(交货时间、交货的品质等),引发了德国制造业生产的商品,水涨船高、价格大幅飙升。
俄乌战争后,德国工业品的平均出厂价格,比战争爆发前,大约涨了25%。中国工业品出厂价格只上涨了3.5%,日本上涨了10%,韩国上涨了7%,都比德国少。这就极大地影响了德国工业品的出口竞争力。
德国工业品的海外市场,被中日韩抢走了不少。而7月份德国制造业PMI下降到38.8%的原因之一,就是德国新出口订单指数的急剧下降。2023年上半年德国对华出口量下降了约8.5%。
由于德国能源价格飙升,供应也不稳定,导致大批德国制造业企业迁往能源更为充沛的中国和美国,让德国制造业不但收缩,还有了“去工业化”的巨大风险。
去年,包括西门子、OCI NV在内的德国工业巨头,将国内的部分产能,迁到了北美;德国化工巨头巴斯夫集团在广东湛江的一体化基地项目已全面启动,该项目投资达100亿欧元,为历史上德国企业对华规模最大的单体投资项目。
而今年,宝马的东北里达工厂投资总额达150亿元,奥迪在中国投建26亿欧元的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大众则与中国企业合资成立了自动驾驶项目,投资总额达24亿欧元。中国工厂生产的德国品牌汽车,将销售到海外,甚至德国本土。
德国经济研究所的分析员于尔马特斯称,2022年(德国)对中国的直接投资增长了11%,与2021年的增长(幅度)相似,但比2016年至2020年(的增长幅度)要大得多。在华德企越来越依赖中国本地供应商和本地研究。
一场俄乌冲突,让欧洲深陷危机,内部矛盾也越来越公开化,又有国家考虑脱离欧盟。失去了廉价能源又失去了内部的团结,欧盟领导人还在死贴美国,居然要任命美国人出任欧盟反垄断高层,不怕败光了欧洲的资产。